10月21日下午,在书山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了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东方市文化馆“黎族古法织染绣技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女士,黎锦古法染色技艺传承人符现相、符会三、符永英女士应邀出席。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黎珏辰副教授主持仪式
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女士与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杨洋老师共同为中心揭牌。刘晓鹰副校长,顾斌校长助理与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陈博、党总支副书记张鑫、院长助理杨丹以及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黎族作为海南最古老的世居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明了植棉纺线、染线织锦,过着裁锦为衣的生活。这种集纺、染、织、绣四大技艺于一体的黎锦已然成为海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进行岛屿文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黎族村落建筑研究、工具器物研究、黎族图案研究等,而黎锦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岛屿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与海南当地村民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触,大家的关注点和对黎族文化的看法非常一致,于是产生了帮助村民通过对黎锦的开发,改善生活的想法,随后这个想法又得到省非遗中心的肯定,这样“黎族古法织染绣技艺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研究中心是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的政府高校与民间合作的文化开发协同体。该中心集合了三亚学院的研究力量、民间的村落和传承人资源以及政府的指导推动力量,把古老的黎锦与时尚相结合,引入现代时尚观念,教会村落的黎族妇女,进行符合时尚品味的新产品开发。
三亚学院又通过引入新的营销模式,将设计、生产、销售打通,帮助黎锦形成新的产品生态链,重新走进工业生活,把活化石变为日常生活中可用、好用的生活用品。
以研究中心为依托的这种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的模式,将不同于以往只是单纯政府投钱保护的被动保护模式。通过引进新观念,引导当地人自主创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可再生的产业链,为传统海南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
陈博院长致辞: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在确定发展方向后,制定了“扎根传统,放眼时尚”的发展策略。开展此次活动是对黎族古老技艺的尊崇,是对织女个人对于文化传承做出努力的致敬,也是对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十年以来扎根黎族传统文化、孜孜不倦钻研追求的肯定。从08年到现在,我们一路寻寻觅觅为海南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应用进入一个新的模式而不懈努力,这种模式远远超出艺术设计的范畴,在海南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每年发表的无数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方方面面回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一个产品具体的落地,对于黎族村民生活的改善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要将我们的触角,深深的插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将与他们合作,和他们共同努力把海南传统文化的东西重新挖掘出来,发扬光大。这种挖掘绝不仅仅是造型的研究,而是要通过文化的手段赋予他一种美好的形体,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我相信,用两年的时间,我们将会在市场上看到大量真正的、漂亮的黎锦,那时,将是对市面上各种仿冒的黎族文化产品的一次清零。我们不仅仅让黎锦成为观赏品,更要让所有人都有权利、有机会来使用享受这种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致敬,也是对我们这十年探索的一个交代。
随着揭牌仪式的结束,“黎族古法织染绣技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杨洋老师担任中心主任,聘请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女士担任副主任,并现场颁发聘书,同时聘请王秀蓉女士担任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专家顾问,聘请黎锦古法染色技艺传承人符现相、符会三、符永英为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验室工艺导师。
我们怀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对古老技艺的尊重,以及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的使命感,并肩前行,共同探讨黎族传统技艺的创新之路,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使古老工艺真正地对接当下,融入生活,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云蓓、翟佳颖、何培荧、王玺
图:周林、谢天麒、徐雨凡、刘昊、王沥涓、李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