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户外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场地与景观设计课程外场地实验教学

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1

2025 年 4 月 27 日清晨,环境设计专业冉旭教授携徐芳、兰岚等 3 位资深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带领环境设计 22 级全体同学,走进万科四季都会公园,开展场地与景观设计课程外场地实验教学,以实景课堂为依托,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场地与景观设计课程的专业探索之旅。

上午 8 时,师生一行准时抵达区域景观设计标杆项目。万科公园四季都会集居住、休闲与生态功能于一体,其多变地形、精妙植物配置及匠心景观设施,构成天然“教学实验室”。踏入场地,眼前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与层次分明的植被群落,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

教学现场,冉旭教授从场地入口切入引用《环境景观设计原理》,阐释场地作为自然与人类活动交互载体的核心概念。她以场地为教材,系统讲解景观设计要素:在地形地貌环节,结合15°缓坡实例,她运用等高线原理,详细解读地形塑造对景观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塑造,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既要尊重自然地势,又要通过适度改造满足功能与美学需求。解析微地形塑造如何构建观景平台与儿童游乐空间;植物配置需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优先选择本土适生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以降低养护成本、提升生态效益。同时,要注重季相变化,通过不同花期、叶色的植物搭配,实现‘四季有景,景各不同’。详解种类选择、色彩搭配与生态功能的协同设计赋予场地独特的文化内涵

景观道路照明、小品及硬质铺装的讲解同样精彩纷呈。冉旭教授站在4米宽的曲线主路上,从道路的线形设计、断面形式、铺装材质等维度展开分析:道路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其线形需符合行人的行为轨迹,提供舒适的通行体验。这条主路采用流畅的曲线,不仅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还通过视觉引导,延长了人们的游览路径。透水混凝土与花岗岩材质的结合使用,既保证了路面的实用性与耐久性,又通过材质的纹理与色彩变化,强化了场地的整体风格,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设计原则。”在景观小品区域,她介绍道:“雕塑与休憩座椅作为场地中的点睛之笔,需遵循尺度适宜原则,其高度、造型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承载艺术表达的使命,为居民提供社交互动的空间,实现‘景’与‘人’的有机互动

在宏观规划层面,冉旭教授结合实地情况,点明场地通过景观轴线串联居住区、商业区与休闲区,形成“动静分区” 结构,并针对本地高温多雨气候,设置遮阴乔木与风雨连廊;融入传统纹样铺装、地域特色雕塑,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

两小时教学中,同学们或记录要点、或采集数据、或拍摄案例,积极提问互动。教学团队从多专业视角答疑,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课程结束后,张同学感慨:“实地教学让理论知识具象化,真正理解了设计的本质。”王同学也表示,此次学习重塑了自己对景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体系。

此次外场地实验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实景教学,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与实践,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多元实践教学模式,培育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