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三亚学院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在书德楼工业设计中心1号厅举行首届设计硕士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交流会,会议由时尚与设计系主任杨洋副教授主持。这既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首发站”,亦是银河线路检测中心自2005年建校以来二十年办学积淀的一次集中呈现与升级:在“设计+科技+文化”的交叉框架下,学院以在地性与产业化为牵引,系统优化人才培养链条,标注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高度。

学科平台全景介绍,擘画研究生教育蓝图
会上,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陈琳教授首先作《学院学科建设情况总体介绍》,系统展示学院在学科布局、科研平台、国际合作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与资源优势。她指出,学院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区位优势,正在构建“设计+科技+文化”的交叉创新学科体系,将为研究生提供国际化、复合型的学术支持平台。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党总支书记张鑫副教授随后以多个产教融合项目设计案例为引,重点介绍了学院在视觉设计、微景观设计、房车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展馆设计等领域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实践成果,强调学院长期坚持“在地性、落地性、真题真做”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真实产业问题紧密对接,推动创作成果落地转化。

二十年积淀成势:从在地生长到交叉创新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晓淇教授表示,二十年来学院面向海南自贸港建设和热带海洋文化语境,坚持“在地性、落地性、真题真做”的学术取向,围绕区域文化品牌活动、校地合作项目与综合设计实践,逐步形成“基础研究—设计转化—社会服务”的贯通机制。此次迎来首届研究生,是学院在人才培养层级与质量上的一次关键跃迁。

双向奔赴与精准匹配:导师与研究生共建学术共同体
在导师推介环节,导师团队依次从学术研究、产业项目与创作成果三条主线系统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与指导计划,涵盖非遗工艺当代表达、可持续材料设计、时尚与产品创新、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空间与环境叙事设计等前沿方向。不仅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积累,更彰显出学院紧贴产业变革、面向未来建构“设计+科技+文化”跨界格局的学术气象,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而多元的学术支撑矩阵。
紧接着,首届设计硕士研究生逐一推介。这一批学术新生力量的到来,标志着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了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纵深跃升,形成“本-硕衔接、科研-实践一体化”的新格局,也意味着学院未来的学术生产能力与社会服务能级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面向2030:以评价与转化驱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
在总结环节,三亚学院校长助理陈博提出两项面对未来的明确方向:
一是依托“平台化办学”,与吉利设计等高水平产业平台同频共振,围绕真实研发流程与工程标准构建“教学—科研—转化”闭环;
  二是为研究生建立“定制化培养计划”,以“一人一案”统筹研究主题、项目锚点、行业导师与能力图谱,打通课程、项目、竞赛、论文与成果转化的全链路。
会议最后,陈琳院长表示,学院将继续以项目化、平台化、成果化为牵引,完善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研究与创作在企业端、产业园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落地应用,形成“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以成果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生态。首届研究生的到来,将成为学院迈向更高学术水位与社会贡献度的关键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