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我院冯建章老师和王昭老师参加了三亚海棠湾营头村和后海村疍家非遗资源及其保护情况调研活动。参加本次调研的还有音乐学院的李希珏老师、外语学院的刘长波老师、社会学院的曾庆瑜老师和三亚一中的王青老师。
2022年10月23日上午八点半,调研团队从三亚市出发,赴海棠湾营头村和后海村,对疍家非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分为上午调研营头村疍家和下午调研后海村疍家两个部分。
调研团队于九点钟到达了营头村委会。村委会支书陈泰文书记和渔业队队长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对该村的渔业对疍家进行了调研。
营头村委会下辖旧市村、营头村、槟榔村三个自然村和一个疍家渔业队。渔业队疍家积聚区位于藤桥东河和藤桥西河交会的入海口。疍家人现有20多户270余人,占地3余亩。该队有黎、梁、杨、张四大姓。梁姓最多。四姓祖先于100多年前先是以藤桥入海口为泊居地,先是疍家船,后是疍家棚,解放后才得以上岸居住。先是茅草房,后是油毛毡房、水泥平顶房等,现在都是四五层的楼房。他们多靠捕鱼所得一步步具有了现在的居住条件。由于使用灯光船捕捞所带来的海洋生态破坏,渔业队已经基本没有大型的捕捞船,又由于藤桥河中渔排的拆除、捕捞收益的锐减,除藤桥河里“寂寞”地停留着几艘玻璃钢小船外,年轻一代多已出去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在渔业队队长的联系下,梁姓和杨姓长老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了渔业队疍家如下非遗资源及其保护状况。
1. 本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恢复过疍家龙舟赛,但没过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停了下来,至今再也没有举办过;
2. 他们的祖上来自广东顺德,有年纪的疍民还在说“白话”,但年轻的一代多不怎么说,多用普通话来交流;
3. 平时红白喜事、节庆等场合基本不再唱“疍歌”(国家级非遗);
4. 该村疍民拥有丰富的航海、捕捞和识别天气的知识,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
5. 历史上该村的木帆船多是外地人建造,他们不会造船;
6. 疍民的渔业捕捞范围主要为陵水新村和三亚各大湾区;
7. 他们平时拜“祖公”,丰收时会“做福”拜“关公”等,本存没有琼北的“公期”;
8. 疍家人跟当地黎人多有来往,物物交换是主要形式,年轻一代有通婚的传统。早年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渔获”卖给香港人。
下午两点,调研团队到达了后海村。接待我们的是郑跃锋老村委主任。
经过他的介绍,我们知道老主任于2015年前后参与了三亚南边海疍家文化陈列馆的筹建工作。老主任说他和三亚疍家文化馆的郑石喜馆长都是一个“祖公”的后裔,按辈份他该叫郑石喜馆长叔叔。因为团队对三亚南海社区疍家和榆林社区疍家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比较了解,我们把重点放到了“补充性”了解。我们了解到如下情况。
1. 该村有3000余人,主要大姓为梁、李、张、林、郑、王等;
2. 早年后海村疍家以蜈支洲岛和铁炉港为主要栖息地;
3. 后海村疍家人跟当地黎族很少通婚,但历史上经常有“物物交换”往来,比如所吃的稻米、蔬菜、木柴等,多是用“渔获”与黎族进行“平等”物物交换得来;
4. 该村的红白喜事、节庆等,疍民都要唱疍歌。疍歌声调与三亚湾南边海疍家雷同;
5. 后海皇后湾有两个故事传说:一是“龟石传说”,这块石头不是因为像“龟”,而是因为海龟经常到该处沙滩上岸“下蛋”;二是“金帆石传说”,该石头位于皇后湾海中,主要是因为该石像“鸟”,像“帆”。这两个传说故事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
1. 蜈支洲岛的“妈祖庙”为该村村民所建,并经过了多次重建;
2. 他们有“无鱼不成饭”的习俗;
3. 该村渔民渔业的活动范围北至文昌七洲岛,南至乐东,与南边海疍家类似。
本次调研属于三亚市统战2022年度重点课题“三亚疍家非遗与海上休闲产业”研究的的一部分。经过一整天的调研,调研团队发现无论是“落寞”的营头村还是“网红”的后海村,传统疍家文化的“遗存”都非常匮乏,疍家丰富的非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保护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