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号下午15:00,在阵阵欢声笑语中迎来了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新生见面会,在北校区书新1号楼1中406参加此次活动的有银河线路检测中心设计系主任杨洋主任及2022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全体师生。
活动伊始,由思想导师周雅晴老师宣布见面会开始,接着由杨洋主任发言,详细介绍教资团队概况及发展方向,对课程组织结构及学生教学定位进行了详细阐述。主任表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团队极具凝聚力,是由不同的美院、不同的国家教育背景组成,不同的年龄、阅历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呈现出有朝气、有活力、多元化的发展倾向,非常适合同学们取各位老师之长,以找寻自己的定位。专业的教学定位属于应用型专业,十分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故而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有极高辨识度,包含了电脑软件、设计调研、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课程供大家学习。课程范围之广,深到古代、广至国外。课下时间,系里为同学们提供了各种方向的工作室作为课外延伸场地,希望同学们可将视野放得更加长远,不要拘泥于眼前。基于顺利结业,可以找到兴趣点,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及图书馆资源。当今时代,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接下来一系列文创活动正是锻炼社交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良好时机,希望同学们及时参与,共创美好会议。
杨洋主任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接下来由服装系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并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齐文东老师主攻人物造型板块,课程方向是服装和人物形象的衔接领域,范围属于人和服装的关系纽带,是基于服装制作的服装展示方向,看重内心需求与场合。在陈述中,齐老师强调服装专业的学生要学会思考如何面对穿衣服的主体——人。
齐文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宁老师专注于礼服方向、定制方向,主讲服装制作方面的课程,以高年级课程居多,例如服装设计ll、服装结构方面等课程。服装是继灵感与体力于一身,服装制作的手头功夫不可忽视。
宁静老师向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黎珏辰老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拥有超过20年的执教经验及深厚的文字功底。主攻中华传统文化、古代审美文化、海南本土文化等方面,表示对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欢迎交流。黎老师表示大家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愿同学们不论行至何方都可以拥有善于感受的心与发现的眼,终学有所获,不负韶华。希望各位珍惜大学最美时光,共创难忘回忆。
黎珏辰老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李萍老师拥有英国留学经验,善于时尚创意裁剪方向,专业课曾教授立裁。目前主攻服饰“零浪费”方向,致力于服装立体剪裁创新。
李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吴昱老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硕分别服装设计与艺术考古专业,曾在剧组任平面美术一职。主攻汉代纺织品方向,课程集中在大二及大三,主讲设计类和理论课程。
吴昱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赵钰洁老师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主攻可持续时尚方向。即将教授大二服装电脑辅助设计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识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私下交流。
赵钰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许姝婉老师毕业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主攻纺织工艺、制图方向,曾教授服装电脑制图课程,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许姝婉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程诚老师毕业于英国,与赵老师为校友,主攻材料可持续和中国传统手工艺方向,这学期担任服装画技法课程,希望同学们课上多多发散思维,随时交流。
程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李佳润老师拥有意大利本硕留学经历,专攻戏剧服装方向。目前承担的是图案设计l课程。对于留学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大家随时沟通。
李佳润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黄超伟老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系国际金融专业,因为热爱选择了进入服装领域,擅长商业、品牌和成衣设计方向,教授课程主要是设计方向。对开发、前端感兴趣多交流。
黄超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分享
接下来,由2022级新生上台做自我介绍并分享了对于服装专业的看法及未来规划。新生黄嘉译、剡改红、何丽芹和何家硕同学浅谈了对服装的一些认识。服装设计既是商业设计又是艺术设计,“衣食住行”,衣为首,可见其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衣服是一种商品,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也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前端艺术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体会到了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是同学们表示出对服装的极致热爱,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图案、布料、工艺等非常感兴趣,未来将致力于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并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为目标。
新生分享
教师见面会的最后,在黎珏辰老师与杨洋主任的带领下,全班师生共唱。整个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们均对对新学期活动进行了展望和期待。
全体师生合影
15:50至16:35,由李萍老师和许姝婉老师带领同学们到书德楼四楼服装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参观及教学安全解说。随后16:40至17:10,由赵钰洁老师和吴昱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我院白鹭溪展厅情况,并介绍了优秀毕业生作品。最后17:15至17:50,由李佳润老师和程诚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游览了四季花海及凰家云水周围,并介绍了其渊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此次见面会完美谢幕。
实验室参观
白鹭溪美术馆参观
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师生之间有了基本的了解,帮助新生更加清楚认识到师资团队的多元。对以后的部门分工及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文/吴昱、杨洋
图/周雅晴、黄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