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6日,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名为“共振·燎原”的2023海南国际文创周。在文创周举办的最后一天,我特别有幸在现场聆听了张永和老师的演讲《材料与空间:传统与创新》,感触良多。
第一次知道张永和老师是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的专业课老师给我们列了一张建筑入门的推荐书目,其中就有张老师的《作文本》。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踏入建筑学这门专业看过的第一本专业书籍了。为什么选这本书呢?说来惭愧,是因为这本书看起来比较小比较薄,应该读得快些,而且名字很有趣。然而,我当时还不能理解张老师的很多话语,读完本书只觉得似懂非懂。
但大约是在心里留了个印象吧,大三的时候我又翻起了这本书。这次终于开始读懂了,也第一次感受到张老师非凡的建筑素养和表达概括能力。
他可以把很多我平时有些感觉但抓不住的对建筑的感受转化成形象易懂的文字,精准地概括出一些十分形而上的东西。读他的著作,常常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当时的体会是因为建筑或空间有这样的巧妙布置,原来这样的空间就容易给人以如此的感受。尽管我也了解过多位中外建筑大师的建筑理念,其中也不乏有感到欣赏和赞同的部分,但只有他能让我感到很深的触动和共鸣。
张老师是一位具有典型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俗语云,“一瓶水不满,半瓶水晃荡”。张老师的设计理念和作品总是显得云淡风轻,缺少争议,这可能也是他的名声在建筑圈之外不太显扬的原因。然而,当一个具备基础建筑素养并接受过中国本土教育的人有机会去领略张老师的设计和思想时,他一定会为这种平静下的博大和深沉而赞叹。张老师的设计恰如一座冰山。
鲁力佳老师告诉我们,张老师也有一段觉得中国建筑不行,要学习外国建筑的年少时期。然而,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反而让他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贵,并最终促成了他回国发展的决定。
尽管两位老师说起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程度,一直保持谦逊的态度。然而,从张老师的工作室“非常建筑”的官网上那些作品中,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老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深厚的了解和灵活的运用。他的作品总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理念,与现代建筑普适性的设计逻辑和体验需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仿佛信手拈来的举重若轻,如果不是极其深厚的积累,是绝不可能达成的。
张老师的作品往往还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一些很久之后才悄然流行的建筑理念或风格,往往在张老师多年前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运用或尝试,实在让我感到震惊和钦佩。
以我目前浅薄的阅历看来,张老师的作品已经为我们展示出所谓“新中式”建筑的极具参考意义和学习价值的范式。鲁老师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没有捷径,绝不是读一两本书或者学习某一两个“大师”就可以做到的。真正想要在建筑领域有所成就,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实践,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理念。我也不知道我未来是否有一天能达到自成一家的境界。不过,就目前看来,张老师的作品已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该长什么样”这个问题我认为的最接近正确的答案。
一种中正平和的人生态度,一种兼容并蓄的研究理念。致敬中国建筑界我最喜爱的大师,张永和。
文:焦芸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