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物与设计文化》课程依托海南地域文化特色深入调研展开设计研究,通过对明鉴传统器物的调研、分析、总结、设计应用,了解海南民间器物设计发生前人们的所思、所想,以及通过具体器物感受造物的魅力、人民的智慧。课程以东坡笠为器物载体展开调研及设计分析,东坡笠是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称“东坡笠”,据说是经苏东坡亲自改造制作而成的。本次课程特意带领学生团队拜访了东坡笠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冯增超。
冯增超,阳江镇岭下村委会后岭村村民,他子承父业,40多年如一日钻研编织,煅就了炉火纯青的制笠技艺,成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8月的一天,阳江镇后岭村天气晴好。一如往常,冯增超正在家里认真地编织东坡笠,只见他手指灵活巧妙,力道十足,灵活地将藤条折叠穿插。谈起制作东坡笠,冯增超笑着说,“这可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
东坡笠,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的笠帽。冯增超说,制作东坡笠首先要用没有节眼的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各用长短不一的260多片竹篾,分别编成上层和下层的笠框;再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油葵叶共3层插铺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过程中,还要用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形的笠沿,这就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紧接着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并在成雏形的笠顶端细心地铺上油葵叶、芭蕉叶,再插竹片;最后,用油葵叶、芭蕉叶覆盖,涂上光油或桐油,一个酷似小金字塔、美观大方、防漏耐用的东坡笠就做好了。


冯增超一家几代人都会编织东坡笠。过去因为贫穷,冯增超的父亲冯辉天13岁就开始学习编织东坡笠,用这门手艺来维持家庭生计。
传统的东坡笠是遮阳挡雨的雨具,其造型独特、美观轻巧、坚固耐用,一般能用十多年甚至更久。过去阳江镇一带有这样的习惯:农家耕田插秧、牧牛割草,都戴东坡笠,访亲赶集也戴东坡笠,甚至就连嫁女娶亲,东坡笠也是颇有门面的嫁妆礼品。
然而近年来,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帽琳琅满目,遮阳避雨的东坡笠逐渐失宠。且东坡笠编织过程复杂,足足有50多道工序,一人编织一顶东坡笠要用一天多的时间,一个月下来,也只能编织20多顶。阳江镇上不少过去靠此谋生的手艺人,纷纷转行。
秉承父亲的遗志,冯增超抚摸着父亲各个时期编织的东坡笠留有的样本,不断揣摩父亲的技艺,也向其他制作师学习,并参加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班的学习和交流。
凭着不断的努力,冯增超成为当地有名的东坡笠制作大师,也成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项目目前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冯增超制作的东坡笠,先后被送至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场,让与会各国政要参观,一睹传统、古朴的东坡笠风采。冯增超也带着东坡笠,亮相深圳世界博览会,并陆续参加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作为民间风物的一朵奇葩,如今,东坡笠的馈赠、纪念、展览、收藏、道具、装饰等功能正在衍生。物以稀为贵,时下海内外慕名前来冯增超家订制东坡笠的客户络绎不绝。冯增超也被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海南黎族藤竹编”特聘教授,向更多人宣传、教授东坡笠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