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倡通过实践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能力。课程架构要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兼顾平衡艺术与科学之间、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突出三亚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特色
努力建设好三亚学院风景园林特色专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立足三亚,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的序列化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热带园林工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学概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外园林史》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加强教材建设,出一批能反映我院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特色的企业管理学科的精品教材,目前已有一本专业自编参考书《热带园林工程实训手册》;
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深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拓展实践(实训)教学内容,院属80%的课程要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塑造学生个性和特点
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塑造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园林专业课程采用了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化教学的模式主要提倡的是“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浙江省教学科学研究院教研室的胡廑在《“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有效教学》一文中明确提出,“少教多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有意设计的“不教”,实现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体验顿悟的喜悦。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主要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实践课程中展开,具体如下:
(1)进行“层级式”的教学内容重构
根据《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大纲的要求,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现有景观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进而构建学生的设计理论体系。最直接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优秀的设计,什么是糟糕的设计”,只有对好与坏有了区分,才能从优秀的设计里面汲取营养,从糟糕的设计里面得到警示。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采用了“层级式”递进的重构方法。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初期,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观入手,将调研对象确定为校园内的广场和滨河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参与观察的调研方法;后期,在学生们掌握了初级的调研方法之后,又采用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调研景观相对复杂的市区内的广场与滨河路,两次调研的调研对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调研方法是由易到难的,层级递进的。
“层级式”的教学内容重构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基本规律,相对于以往以单一独立的设计题目来检验教学效果,“层级式”教学考核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赋予学生不同“角色”
根据调研内容的具体要求,将每个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实践课程当中,将每30个人一个的小班又分成了5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是6人。在这个小团队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工作(如表1-1),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表1-1成员分工合作考核表
需完成的任务 |
平面草图、活动注记图、痕迹位置分布图 |
现状功能分区图
|
访谈与问卷
|
数据整理与图表绘制
|
文本撰写
|
现场汇报
|
需具备的能力 |
绘图能力、 观察能力
|
绘图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 |
与人沟通能力、亲和力 |
整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
文字表达能力、排版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应变能力 |
成员姓名 |
|
|
|
|
|
|
考核分数 |
|
|
|
|
|
|
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初,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团队,老师只对每个团队的人数做出限制,团队一旦形成不能更改,后续的调研结果要向全班同学以及专业老师进行汇报,每个人的工作都将给予相对独立的考核。
学生现场调研照片
(3)动用“相互监督”的考核机制
经过多次现场调研之后,每一小组要完成拥有数据支撑的一系列分析图,以备课程汇报时进行展示与讲解。汇报时每一小组组选出一名评委组成评委团。汇报结束后由评委团提出问题,汇报团队给予回答,没有经过实地踏查或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修改方案就会自然而然成为同学们争论的焦点。 作为教师的任务 就是在争论的焦点处提供多种解决途径,将问题的本质落实到理论,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累积。 每组成绩由每个评委和教师现场打分组成。
学生课程汇报与讨论
(4)通过“回顾反思”构建专业素养
课程汇报之后,一个小组要对汇报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的焦点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同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这需要学生们对设计理论有足够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教师需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们进行“回顾与反思”,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连成理论体系,培养学生们研究、分析与总结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视学科交叉培养
风景园林知识领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成为了当代风景园林师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与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多元化本质相矛盾。因此有必要将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着重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交流、协作能力。学科交叉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迫切需要建立的培养方向,构建一个开放的、科技与人文相互交叉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教育的关键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原则,多设一些选择课程,消除各专业之间的教学壁垒,开展多方面的、行业内的专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形成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